Untitled Document

活水基金Facebook

普通話「金錢以外」
《如同天父 滿懷慈悲》講者:夏志誠主教慈悲禧年專責小組 | 第四集:從饑者食之、渴者飲之、裸者衣之想到難民
 
   

如遇問題,請按聯絡我們,讓我們盡快跟進。

上一集 返回目錄 下一集

  各位聽眾,大家好,我是香港教區慈悲禧年專責小組的成員王慧慈 Catherine,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有關「難民」這個議題。


  教宗方濟各撰寫《慈悲特殊禧年詔書》,希望基督徒在慈悲禧年,思索神形哀矜善工,認識慈善及愛德工作,喚醒大家關心社會上的邊緣人士,當中形哀矜談到「饑者食之、渴者飲之、裸者衣之」,即給饑餓的人食物,給飲品予口渴的人,給裸露者衣服,這些說話讓我即時想到「難民」這個階層。


  近年,難民的確成為了全球議題,過去五年,已有接近500萬名敘利亞難民因戰爭逃難,湧到鄰近土耳其、黎巴嫩、約旦,這般大規模的難民潮的確前所未見。所謂「難民」,根據聯合國難民署1951年《難民地位公約》及1967年《難民地位議定書》,是指有正當理由畏懼,例如由於其種族、宗教、國籍、政治見解或某一特殊團體遭到逼害,因而逃離了原本國家,不能或者不願回國的人。


  根據《都柏林公約》,難民首個抵埗國家有責任處理其庇護申請,因此許多難民取道地中海到希臘或意大利,再往生活條件較富裕的歐洲國家。為此,有部份國家採取一系列嚴格邊防措施,例如重建及加高圍欄,或是暫時關閉邊境火車站;更有報導指邊防人員以高壓水砲和催淚氣體射向難民,防止他們進入國境。


  德國總理默克爾在難民潮出現的初期,曾經要求歐盟國家接收難民,引發很大爭議。有不少國家反對,管治者及國民害怕難民到來,分薄既有的福利及資源。當然,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,各國家宜因應國內的情況,詳細地理性分析及討論。不過,亦有人願意對難民伸出援手,例如冰島國民要求總統重新審視國家資源,擴大接納難民的配額,救助有需要的人。


  許多時候社會大眾將難民和移民混淆,移民一般是為了改善生活或家庭團聚而遷離國家,生命安全並非直接受到威脅,他們亦可以選擇隨時返回家鄉,跟難民的情況完全不同。


 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發表的《全球趨勢》報告,截至2014年底,全球有接近6,000萬人被逼流離失所,當中逾半是兒童,難民則有接近2,000萬人,主要來自敘利亞,其次是阿富汗和索馬里。當中只有大約有10萬人被重新安置到26個國家合法定居,超過170萬人正在尋求庇護或等待確認難民身份。


  難民漂泊流離,被逼離開熟悉的親人、家園,輾轉前往異國生活,一切需要重新適應、學習,即使「幸運地」得到另一國家收容,那裡能否成為他們真正的家?當地居民又是否真心接納他們?這點值得大家反思。

上一集 返回目錄 下一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