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新時段、
全新形式


金錢以外《關愛之家  不一樣的家》
講者:何桂萍修女

電台:FM104新城財經台
時間:逢周六晚上10:30-11:00
網頁:hklsf.com/2021FEB
App:請下載「金錢以外」
金錢以外《關愛之家 不一樣的家》

第三集:
籌集家用

2021年2月20日

《關愛之家 不一樣的家》

講者:何桂萍修女

(第一節)

Peter:歡迎大家來到今晚的《金錢以外》。今個月,我們邀請了何桂萍修女介紹「關愛之家」,上兩集提到何修女自己的背景,如何成為修女,如何創辦關愛之家,以及她所遇到的問題。因為疫情的緣故,何修女現時身在澳門,她已經有10個月未能回港,所以,我們今日透過Zoom進行訪問,如果聽眾發現雜音,希望大家不會介意。以下,我的朋友余向明有問題想向修女提問。

余:何修女,你好。

何:你好。

余:我上一集聽到你談及一個個案,我心裡非常佩服你。你的個案提到有位女童,她自殺數遍,你真的很勇敢,其他機構都不接收那女童,為何你會收留她呢?我真的很關心她在你的庇蔭之下,她的轉變是怎樣的呢?

何:因為我的輔導裡有個信念,就是人是會轉變的,而在我的信仰裡,我也相信人是可以轉變的,因為靠著天主的恩寵,我們知道有很多大罪人,而教會的聖人,都是從罪過之中回頭。靠著這個信念,所以我便有勇氣接收她。

余: 我聽到你說當她很低落的時候,你鼓勵社工在旁陪伴她,是不是陪伴便足夠呢?

何:只是陪伴也不足夠的,她情緒低落之後,回復較好的狀況時,我們便會為她進行輔導。如果你來到關愛之家,我們有沙池之類的設施,幫助她從她的困局之中,走出來。

Peter:雖然修女或關愛之家在女童身上付出很多努力,但實際上也不一定能夠令該女童好轉,或有理想的結局。對嗎?

何:那當然的,因為我們的資源有限,譬如我們很想幫助那位女童,但我們只可以收留她在關愛之家一年,有時一年的改變真的很有限。如果她們的父母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問題,只是女童的問題,處理那女童便可以了,他們不改變自己對孩子的作風和態度,在惡性循環之下,那女童也會漸漸走回往日的舊路。

Peter:我也聽聞你所提及的個案,那女童在關愛的時候有所好轉,但一年之後她離開關愛之家,過了一段時間,她在舊有的環境之中,最後那女童也是離世。

何:這也是一件很悲痛的事,好像在兩、三年之後,她的訓導老師告訴我,她在家中自殺離開了。最慘痛的是,她自殺離世之後,家人對此事完全無法接受,仍然在飯桌放著她的位置,這是一件很悲痛的事。

Peter:真的很難明白,其實很多時出問題的不是孩童本身,不是那女童,是她的家人或周邊的人,雖然後來會見到他們很悲傷,但實際上他們沒有見到是他們產生了問題。這真的讓我們難以接受這種情況。
其實,剛才修女你提到關愛之家全年沒有收取政府的資助,你是刻意這樣做,還是有別的原因呢?

何:起初,我們都想著接受政府的資助,但打聽之下,原來政府難以資助我們這些蚊型機構。另一方面,如果接受了政府資助,我們便有很多束縛,譬如有個案要立即留宿的時候,我們要等待「中央派位」,我們不能立即接收。或者,我們認為有些個案,她進來之後會令整個大局改變,我們也不想。各方面的原因,都使我們難以接受政府的資助。

Peter:我想這是很重要的,因為何修女你要將關愛之家變成有獨立理念地管理,如果在資助之下,要隨波逐流,這也未必是好事。對嗎?

何:好像我們的裝修,將它改成家庭一樣,如果我們接受了政府資助,我們便要照它的方式來裝修。

Peter:是的,我也聽過有人來到之後,他認為這裡與其他女童的家舍不同,這裡好像家庭一樣,其他的好像政府的某些中心。所以,我想這也能幫助修女你運用你的理念,如何打進女童們的心,那環境都作出配合。

何:是的,我們也不用寫太多文件,向政府報告,節省了很多時間,使社工能陪伴那些女童。

Peter:下一節,我們會談及籌款,這也是我們的一件大事。下一節再談。 

(下節待續)

(第二節)

Peter:歡迎大家來到今晚第二節《金錢以外》。上一節談及我們沒有政府的資助,那一定要籌集經費,但實際上,在未談及籌款之前,你認為關愛支出較多的地方是甚麼呢?

何: 小時候,我的爸爸是做生意的,所以我懂得精打細算,以最便宜的方式來營運家舍,所以,曾有人說:「你整個『士多』形式。」因為我們職員少,我們的行政工作也少,大部份的資金都用在女童身上。

Peter:我有著親身感受,我們用的電腦是別人捐贈的二手電腦,有的真的很舊。近期,大家也知道要在Zoom上課,有些電腦舊得無法使用Zoom,其實需要各方的資助。但是,接受資助,你說用在女童身上,是哪一方面較多呢?

何:譬如進行藝術治療,幫助她們處理自身的問題,這就是輔導,及她們的食宿。當然,我們要支付職員人工,但那裡也只是佔少部份。

Peter:我亦看到過往幾年,你領取了一些資助,主要是聘請了一位治療師,來為女童一對一進行評估,去解決她們的問題。對嗎?

何:是的,這也是在香港第一所家舍有這個服務,就是一對一進行輔導。

Peter:這工作真的是針對她們的問題。

何:是的,如果不解決的話,她一直背負著,直至她離開關愛或結婚、生兒育女,這些問題都會帶來影響。

Peter:你一年也需要不少經費,以百萬計,其實,你用甚麼方法收集捐款呢?

何:起初,當然是向自己的朋友,向自己的學生、教會裡的信友求助,漸漸人們說這樣不行的,那便開始介紹一些大機構,向它們申請,好像Cathay、Lee’s Garden那樣。

Peter:其實,在香港一個小型家舍,要自己負擔起自己的使命,其實真的一點也不容易。

何:最經典的就是開始的時候,因為經濟不景,我便在聖堂向人募捐,但我又不敢,那便買了些「豬仔錢罌」,在聖堂派了發,他們把買菜後剩低的零錢放進去。想起那時,也是很經典的。

Peter:所以,真的要支撐一個獨立的組織去營運,是不容易的事。今天,我們看到很多人都認識關愛之家,它每年有很多工作在女童身上,而大家都覺得很感動,便去支援關愛。現在,真的有些機構支援關愛之家內部的工作。
其實,修女,一直以來,你遇到那麼多困難,你覺得這個工作要繼續下去,你有甚麼想法可以做得更合你心意呢?

何:我想就是那團隊是很重要的,團隊有同樣的理念為那班女童服務,而不是為架構性的事而工作,是很不同的。

Peter:是,因為如果他們不是有著和你一樣的心態去對待女童,我想那效果就不一樣。今年因為疫情面對一個很大的轉變,整個家舍從早到晚都很多女童留宿,我知道我們的社工組織了她們做很多工作,你可以分享一下嗎?

何:因為有人捐贈白米給我們,我們多了一些米,我們便會聯絡另一個慈善團體,與它一起合作,便去派米。有人捐贈口罩、消毒藥水給我們,我們也會與邨裡的人分享。這些事都是由我們的女童每家每戶放在他們的門口。

Peter:基本上就是她們服務,去幫助別人。

何:是的。

Peter:這在疫情之下很有意思,尤其是今年因疫情的關係,我們的籌款活動也減少了很多。你能否在這裡用些少時間來呼籲一下?

何:當然希望大家能有錢出錢,有力出力。因為如果關愛要繼續營運,除了上主的支持、幫助,都很需要實質金錢上的支持。我們說錢不是萬能,但有時沒有錢卻萬萬不能,所以都希望大家慷慨解囊。

Peter:以下的時間,請修女你帶領我們結束祈禱。

何:我們知道當你幫助人的時候,你心裡會很開心,慷慨大方施予的人,所得到的報酬是比他們施予的更多。俗語說「施比受更有福」,求上主給我們一顆大方的心,能夠見到別人的需要,而能夠慷慨支援。亦求上主充滿我們的心,我們心裡充滿愛人之火,去為上主而工作。亞孟。

Peter:好,多謝何修女。今晚的《金錢以外》到此為止,下星期六晚上10:30再見。 

(第二節完)

© Copyright 2021 活水基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