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新時段、
全新形式


金錢以外《生命的呼喚》林仲偉神父

電台:FM104新城財經台
時間:逢周六晚上10:30-11:00
App:請下載「金錢以外」
金錢以外《生命的呼喚》
「金錢以外」《生命的呼喚》

第三集:
再念深 vs 判斷

2020年11月21日

《生命的呼喚》

講者:林仲偉神父

(第一節)

Peter:歡迎大家來到今晚的《金錢以外》,今晚我們的嘉賓是林仲偉神父。神父,今個月我們的主題是「生命的呼喚」,我記得第一集提到很多你今日在教育事業上,有很多令你自己改變的事,你可以再和我們分享多一點嗎?

林:在第一集,我提到我以往的做法、我的性格,因為可能我做校長、會長做了一段很長的時間,所以習慣地要改正他人,但是來到香工之後,我發覺別人也可以改正我,我便要學習聆聽和一份謙卑。

  其實,我也深深知道我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,而且是應該改的。其中有一件事,我一定要改的,就是我很易去「判斷」,而那些判斷,有時回頭看,是不準確的。

Peter:神父,在這裡,你可分享自己的經驗嗎?

林:有個很好的經驗,就是有一個中一學生,他的行為等等,是很不恰當的。我們每朝6點半起床,大約6點50分,便會早禱,他經常遲到。他遲到時,拖著書包,衣服都未穿好,頭髮蓬鬆,主要是因為他懶床,不願立即起身,於是便不夠時間梳洗。

  我每次見到他的時候,我都皺起眉頭,為何一整年還是沒有進步呢?有次,我們開例會,我們便討論學生誰要留校,誰要離開寄宿部,我便提起那位學生,我說:「這位學生雖然是中一生,但他整年來,真的甚麼進步也沒有,我們需要考慮不給他宿位嗎?」即時有兩、三位導師說:「神父,不是的,他有很大的進步,而且進步最多的,就是他。」我問:「甚麼事?我看不見進步。」

  他說:「神父,他最初時服用紓緩情緒的藥物的份量並不當,用很重的藥,令他整天都想睡覺。現在經已調校了,於是他整個人改變了,很正常。你也發覺他最近好了一點,而且在疫症期間無法上學,無法寄宿,我們在網上、在電話,叫他們做事,交足功課的就是他,表現最好的就是他。」

  我沒有看清楚,原來那些藥劑量不當,現在調校了,我也沒有問清楚。再者,他在疫症期間,他的表現我也沒有問到,因為見不到他,所以我便從以前的印象帶到現在,其實對學生不公平。

Peter:很多時我們做人都會這樣,不論在我們和朋友之間、工作、甚至家庭,尤其是壞印象好像特別記得清楚。

林:是的,我們很多時那判斷是不準確的,如果一個人還要固執,他也不願改善的話,可能便有事發生;可能我不改的話,那學生便要離開。所以,我叫學生改善,我也需要改善。學生也有他們的呼喚,有他們生命的聲音。

  另一個也是很好的例子,回應佛家也有這兩句說話,我覺得很有意思的,就是「初念淺」,就是第一印象是很膚淺的,後來「轉念深」,或是「再念深」,深入去想的時候,再想一次,我們便可以更有深度。

  有個故事,都是真人真事的一個分享,就是在地鐵一個車廂裡,人不算多,有一位男士帶著一位小朋友,那男士坐著愁眉苦臉,那孩子很活躍,四處跑,後來在扶手間轉來轉去,騷擾很多身邊的乘客,那些乘客都皺起眉頭,因為他好像在玩鞦韆那樣。

  終於有位乘客忍不住了,便去指著那位可能是爸爸的男士,說:「你看看你的兒子,他那樣不守秩序,在搗亂,你叫停他,可以嗎?」那位男士好像如夢初醒,他立即說:「對不起,對不起。他是我的姨甥,他的媽媽,我們剛探望她,她在醫院,發現她得了末期癌症,所以小朋友可能很不開心,我也不知怎辦,於是便四處走來走去,搗蛋了。我會叫他的了。」於是他便叫小朋友來,在他耳邊說了幾句話,那小朋友即時靜下來,接著看四周的乘客鞠躬:「對不起,叔叔,姨姨,我令大家不舒服,對不起,我會坐好的了。」整個車廂,大家都靜了。那個走來投訴的乘客,真的很尷尬,因為他很快便責備那位「舅父」。

  當然,整件事我們也要持平地看,你不說的話,我怎樣知道你的孩子的事呢?為何你不去叫停那小朋友而去讓他呢?其實他也應該付上責任。當然,這些事當中有很多因素,但無可否認,有一件事很重要的是:我們會否去了解多一點?可能我們的判斷不會那麼急,那麼快,我們了解多點,會否去問清楚?或有時我們看看如何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,而不是立即去判斷,立即好像要釘死他一樣呢?

Peter:其實,今天社會,我們每日都聽到很多不同聲音的判斷,判斷很多人和事,但我自己覺得很多人亦非常忙碌,就如神父所講「初念淺,再念深」,人人都只用「初念」,一見到便用常理去判斷事情。神父,你剛才的教導,我想都值得我們深深去思考,不去做一些膚淺的判斷。我們在第二節繼續。 

(下節待續)

(第二節)

Peter:歡迎大家來到第二節的《金錢以外》,神父,你在上一節和我們談了兩個例子,教導我們不要太快作出判斷,在這方面,你能否再給我們一些教導呢?

林:我引用過兩句佛家的說話,「初念淺,再念就深」。其實,再想想「再念」可以有兩個幅度:第一個幅度就是提醒我們要去尋找真相,不要膚淺地去看,不要人云亦云,真的要找一個客觀的角度去看;因此,看深入一點,那個小朋友為何動來動去搗蛋,因為他知道媽媽病重,他的心情很差。我們去了解多點,我們就能較易去明白。這就是第一個幅度,即是客觀地、不要太膚淺、片面地去看事情。

  可是,有二個幅度我覺得更重要的,就是不要第一次便以一個「判官」的眼光去看事情,而是以一個憐憫、同情、同理心來看。這樣做,可能整個看法、幅度、再念就是不同的再念,已經不只純粹尋求客觀事實,而是純粹看怎樣幫助對方,怎樣去同情他、了解他,從而可以幫助他。這是一個更高的層次。

Peter:神父,這個影響到今天看事物,是否能夠真的「再一再念」地去考究事情,因為現在的資訊和發生的事,都很快很快在我們面前展現,又成為過去。我們怎樣培養自己去「再念」呢?

林:我們現在一般都喜歡以批判的眼光去看人,我們通常認為批判得來要客觀。對的,你找到多點事實的基礎,但這個批判的眼光,是否一定要第一步呢?我們會否以一個慈悲的眼光去看呢?整件事的透視就會改變了。

  就像在《舊約聖經》有一個很好很好的故事,講及約納先知,當時有個極之大的城,叫尼尼微城,人們惡貫衝天,是很壞很差的一個城市,天主經已指明要懲罰這座城。但是,在懲罰這城之前,天主便叫約納先知:「你去嘗試勸他們改過,看他們願不願意?」約納說:「我和他們有甚麼關係呢?我是猶太人,他們是外教人。我不去。」

  天主叫他:「你去吧。」

  他躲避天主,刻意坐船離開,逃走至別處,但怎能離開天主的五指山呢?那日起了大風浪,非常危險,約納知道風浪是因他而起的,於是便對船員說:「你把我拋到海中,那海便會平靜。」最後,船員真的把他拋到海中,風浪平靜了。約納被一條大魚吞下。那大魚游至尼尼微城,將他吐出來,所以他是逃不掉的。他沒辦法之下便去,走了一整天,去與尼尼微人談論,若你們不悔改,天主便會懲罰你們。尼尼微人果然悔改,上至帝王,下至最卑微的人,都開始改過。

  可是,約納卻不高興,本來見人悔改應是開心的,「我說好了他們會被消滅的,現在他們沒有被消滅,我便很丟臉。」他便很不高興地走出城外,他看那城的人是否真的悔改,他還是很期待,尼尼微人真的毀滅。那天很熱,他走到樹蔭之下,他好像隔岸觀火那樣,殊不知有一條蟲將樹咬死了,那棵樹枯萎了。約納大怒,質問天主:「祢是否真的和我對著幹?我到哪裡,祢也在折磨我。」天主對他說:「這棵樹不是你栽種的,但你那樣珍惜它,因為它讓你乘涼。尼尼微人,那麼多人,本來不知是非黑白,現在他們改過,為何你不憐憫他們呢?為何你早就判斷他們死定了呢?於是,為了堅持你的判斷,便希望他們死去。這怎會是我的心腸呢?我的心腸,我的角度,我的呼喚,永遠都是愛的呼喚。」

Peter:神父,這真是正正我們今天要多點聆聽的,因為世界和很多地方、社會、人,都有很多不同的判斷,而那些判斷很多時都相當極端。大家原來欠缺的就是你剛才說過的慈悲和善。

林:這份慈悲和善,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栽培,因為社會的環境很多時是針對性的,落井下石性的,批判性的,而且有點幸災樂禍的,所以,你怎樣去過一個更豐盛的人生?加入他們的行列,落井下石?還是你去把那些石撈起來,你去阻擋那些令事情更加惡化的情況?為何現在那麼多惡化的事件發生,無論是世界性的、香港性的,為何那樣惡化呢?就是因為大家繼續落井下石,沒有人把石收起,沒有人願意坐下,為對方祈禱,大家彼此求寬恕,那些石頭就會暫時停了。

Peter:這正正就是今個月為何叫「生命的呼喚」,原來生命當中有很多事,我們的而且確都需要學習,並訓練自己做到。以下的時間,請神父帶領我們結束祈禱。

林:慈悲的上主,我們剛才談及落井下石,或者我們把石頭撈起,不要令事情惡化,如果人人都執著判斷,去控訴,這是永遠也控訴不完的;相反,我們怎樣令它停止,就是運用慈悲挽救回來呢!不論在世界,在香港,我們真的要多點慈悲,多點憐憫,多點寬恕;我們不但寬恕別人,也提醒自己求別人的寬恕,這樣的話,這世界會變得更美好。以上所求是因我們的主基督。亞孟。

Peter:多謝神父,我們下一個星期六晚上10:30《金錢以外》再見。 

(第二節完)

© Copyright 2020 活水基金